咨询次数:1 次
咨询费用:500 元
案例类别:亲子关系
运用的技术:元认知干预技术
— 案例简述 —
王某,男,15岁,叛逆,喜欢和父母作对,经常公开顶撞。家长对孩子无计可施。——Psy525.cn
— 咨询经过 —
“孩子......,我该怎么办?”很多家长曾向我求助。
爹娘自古多辛苦,父母如今最“可怜”。为何?现在的孩子,如“神兽”般桀骜不驯,根本不把家长放在眼里,动辄翻脸,我行我素。孩子叛逆、厌学等问题,让很多家长绞尽脑汁,上下求索。为教好孩子,家长各种“好好学习”,期盼“孩子天天向上”。读心理书、上家教课、拜师寻方、网地培训,很多人快拼成了“心理师”、“教育家”。
苦学有所得,深思有所悟,践行有所获。一些家长在反复的学习实践中,总结出了很多方法,可操作性很强,值得学习。
一、“玩”
玩,是家长跟孩子沟通的桥梁,实施家教的渠道。
贪玩是孩子的天性,但很多家长难以忍受,他们希望孩子“适当”的玩,认真学习才最重要。对于玩,家长的“适当”和孩子的“应当”似乎很难合拍。同时,玩的“时间、地点、人员、内容”上,亲子之间也时常冲突。几次交锋后,很多孩子开就偷着玩儿,不和家长交流了。有意思的是,家长越反对的事儿,孩子玩的越起劲儿。
家长不陪孩子玩儿,孩子就逐渐关闭了心门。从此,家长很难说到孩子的心坎里。
家长说什么话,孩子才能听得进、记得住?当然是孩子喜欢听的。
孩子喜欢,不是因为说的正确和深刻。家长很多高大上的人生道理,被孩子看成“唠叨”。那句“别唠叨啦,烦死了!”,让家长七窍生烟,好不恼人。
看来跟孩子交流,得讲究个天时地利人和。
什么时候说,孩子才愿意听,喜欢听?
自然是孩子开心的时候啦,孩子玩的高兴后。
俗语“强扭的瓜不甜”,强调说话办事要遵循规律,时机成熟才会有好的结果。孩子自身的特点,决定了他们用“游戏”的方式,来认识事物和思考问题,这是孩子生理与心理的特殊性。生活中,越会“玩”的孩子越聪明,就是这个原因。当然,孩子玩什么,怎么玩,这就体现家长的智慧了。
然而,有些家长不懂跟孩子“玩”的艺术,不会通过“玩”拉近与孩子的距离,启迪孩子的心灵。他们只会居高临下,站在人生经验的制高点上,来一厢情愿的提醒点拨、发号施令,“必须”、“赶紧”、“马上”;当威风扫地、号令不灵时,又低三下四、卑躬屈膝地求孩子,“求求你”、“你就可怜一下我们吧”。
说到“玩”儿,有些人以为就是“大吃二喝”、“玩手机”等,这种思路就错了。单纯的“吃”,是低级的玩,对孩子无益;但能和孩子一起做“吃”的,“玩”的就有意义了。吃水饺,是人的本能;包水饺,是人的能力。孩子,只会吃家长包的水饺,可能很叛逆,家长生气;家长,能吃一顿孩子包的水饺,孩子很快乐,家长幸福。
一起做饭,一起制作玩具,一起运动,一起欣赏节目,一起读书,都是“玩”儿。“玩”的构思与过程,甘愿让孩子掌控;“玩”的趋势和导向,暗中由家长引领。孩子愿意和你玩时,你的“忠言”才不逆耳;孩子在有意义的事情上,能玩出成就感,他们就不会沉溺手机网络,寻求虚幻的刺激与自信了。
“玩”是一种思维模式,是让孩子有主体意识,积极参与、高高兴兴的去思考、做事。积极情绪下,孩子的思维积极正向,做事与做人才不会迷失方向。
二、“诱”
“诱”,就是劝导,引导。循循善诱一词,人人皆知,这是我国传统的教育方法。它出自《论语?子罕》:“夫子循循然善诱人。”意思是有步骤地善于引导别人学习,强调教育孩子或做他人思想工作时,不能盛气凌人,应该春风和气,润物无声。
何为“诱”?如何“诱”?“诱”可是有学问的。善诱,能诱得孩子成为孝子贤孙,忠臣良将;反之,可能让孩子变成不孝逆子,奸恶佞臣。
设“诱”需三思,因为“诱”的方向,引领着孩子奋斗的方向,关系着孩子价值观的形成。“如果好好学习,就给你做好吃的”,“如果这次考好了,就给你买个手机”,“考试能进步一个名次,就奖励300元”等。这些“诱”,围绕着“食物钱财”等物质层面设立,偶尔一两次或许奏效,但不久之后,孩子就不以为然了。如果“朋友请”更好吃的,“打游戏”获奖励更多,孩子就跟着朋友走玩,去“打游戏”了。
行“诱”须谨慎,因失之毫厘,可谬以千里。同作为奖励的旅游,一家“游山玩水,住豪华酒店,吃遍山珍海味”,一家“长城故宫,看清华北大,访贤人故里”,同是旅游归来,对孩子们的潜在的、深远的影响是不一样的。
因此,“诱”的精妙在精神层面,不在物质。精神层面的,能使人格升华,自觉自律;物质层面的,会叫人欲壑难填,贪婪霸道。“人为财死”与“人生自古谁无死”,一个轻于鸿毛,一个重于泰山。他们人生的意义虽有天壤之别,但追根寻源,是不同家教诱导的结果。
“诱”是一种教育模式,技巧在于循序渐进,分层有序逐级;精髓在于提升能力品质,树自信立大志。
三、“试”
“试”,即实验,尝试。既然是试,就难免失败,不过,胜败是兵家常事,大不了重新再来一次。允许失败,孩子就敢继续“试”,来回试几次,离成功就不远了。不允许失败,孩子就不敢试,试试都不敢,何谈成功。
现在的家长,对孩子要求极高,作业不能出错,成绩不能滑坡。有时,孩子想换一种学法、换一个思路都会被强行制止。对与错,不是绝对的东西。不让孩子尝试一下出错的感受,他们怎会对正确有深刻的体会。食盐和白糖,不亲口尝一尝,怎会有“咸”与“甜”的真实感受。
允许“试”,孩子做事才有胆量,才有激情动力。网络游戏有一很大的魅力特点,就是可以失败允许试。如此,玩家才会拼命的各种“试”,沉浸其中,乐此不彼。
家长不敢让孩子去“试”,一是视角极端,二是捷径心理。家长站在数十年阅历的高端,凭借学历和社会经验,去看待孩子的问题,肯定走入极端。你不想让孩子再吃你曾经的“盐”,殊不知,他们不亲自试试,也体会不到真正的“甜”。
“试”是一种学习思维,只有大胆的去试,才能辨别正确与错误,才能体会高效与低速,才能探索出属于自己的路。
“赶紧做,认真点,千万别再做错了!”,这样说,孩子可能就不愿意写作业了。
“试试看,最快几分钟能完成?当然,少于两个错就更厉害啦”这样说,孩子可能跃跃欲试了。
总之,疫情长假,“神兽”居家,几家欢乐几家愁。面对“神兽”兴风作浪,家长应慧眼识其“形”、破其“妖”、留其“神”。只要您有佛祖之胸怀,菩萨之神咒,还愁“神兽”难成正果么!——525心理网
— 经验感想 —
总之,疫情长假,“神兽”居家,几家欢乐几家愁。面对“神兽”兴风作浪,家长应慧眼识其“形”、破其“妖”、留其“神”。只要您有佛祖之胸怀,菩萨之神咒,还愁“神兽”难成正果么!——525心理网
601次浏览查看最近访客于2020/5/11 18:50:44更新
您可能感兴趣的经验
525心理网,您身边的心理健康专家!
搜索微信公众号:525心理网(psy525_cn)关注我们